骨科医院排名 - 云骨科

​克氏针是骨科常用的一种固定骨折块的内固定材料

云骨科2024-05-12 09:47:5931
克氏针是骨科常用的一种固定骨折块的内固定材料,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由经过消毒、磨锐、光滑的不锈钢钉或钛合金材料制成,通常长20厘米左右,直径在0.5~2毫米之间。这种针可以安装在骨科器械的电钻上,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撕脱性骨折等受力较小的骨折,使受损的骨骼连接、吻合、固定,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恢复。
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械,克氏针为骨科手术提供了有效的骨折固定手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克氏针的历史与应用情况,学习其多种用法~
图片来源: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using a cemented K-wire frame
‍‍‍‍‍‍‍‍
PART.01 / 克氏针历史‍‍
  • 1907年,瑞士的Fritz Steinmann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短钉”的器械,通过在骨头上钻孔并将钉敲入,以两个钉固定骨折端的内外侧,这成为了后来斯氏针的前身。
  • 1909年,也就是斯氏针发明的两年后,医学界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创新——Martin Kirschner(1879-1942)推出了一种光滑的针,如今我们称之为Kirschner线,简称K线,也就是克氏针。这种最初的克氏针设计更为精细和光滑,无需预先钻孔,即可直接穿过骨骼的内外侧进行牵引,从而显著减少了因钻孔引起的感染风险,并且其固定效果更加稳固。
  • 1927年,Martin Kirschner对克氏针进行了改良。他设计了一种新型克氏针,其一端能够连接电钻或类似的植入器,使得克氏针能够直接经皮肤穿入组织和骨骼,从而更加紧密地稳定骨折部位。这一改进不仅增强了克氏针与骨骼的接触,还进一步降低了感染和滑动的风险,极大地推动了克氏针的发展和应用。
‍‍‍‍
PART.02 / 克氏针分类‍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金属骨针(克氏针)在临床应用中的需求日益增大,克氏针的种类也因此不断丰富和扩展。为了满足不同部位的治疗需求,克氏针在规格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包括多种直径和长度的选择。
规格‍‍
回顾克氏针的演进历程,最初的型号其直径多在0.7~1.5mm之间。而现今,我们常用的克氏针直径范围已经扩展至0.5~3.0mm,长度则通常介于5~20cm之间。这种规格的多样化使得克氏针能够更精准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骨骼结构,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克氏针的使用方式也极为灵活,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固定装置如外固定架联合使用,以达到更稳定的固定效果。在内固定完成后,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克氏针进行弯曲,并剪去过长的尾端,这样不仅方便了患者的日常活动,也为骨折愈合后的拔出操作提供了便利。
图片来源:jud-medical
材质‍‍
不锈钢材质:钢性高,临时固定或者短期牵引使用。
钛合金材质:强度高,抗腐蚀性好,多用于长期固定。
头部设计‍‍‍‍‍‍‍
最初的克氏针头部设计为Diamond型,即钻石尖端,这种设计在钻入骨骼时产生的摩擦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然而,其固定效果稍逊一筹,可能不如其他类型头部稳定。
后来,有人对克氏针头部进行了改进,将其改为Trocar型,即针头尖端。这种设计显著增强了固定效果,使得克氏针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在骨骼上。然而,相对应的,其摩擦温度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会增加手术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风险。
图片来源:Drilling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elevation of three types of Kirschner-wire point
PART.03 / 克氏针适应症‍‍‍‍‍‍‍‍‍‍‍‍‍‍‍‍‍‍‍‍
克氏针的适应症广泛而多样,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 对于简单的骨折类型,如横行或斜行骨折,克氏针能发挥出色的作用。它可以轻松穿过骨折线,为受伤部位提供必要的稳定性,促进骨骼的愈合。
  • 关节骨折也是克氏针的常见适应症。特别是当骨折涉及到关节表面时,克氏针能够有效地固定骨折碎片,保持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 由于其小巧灵活的特点,克氏针在治疗小骨或小动物的骨折时表现出色。例如,腕骨、跖骨以及猫、小狗等动物的骨折,都可以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治疗。
  • 对于更为复杂的骨折情况,如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克氏针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时,可能需要使用多根克氏针,或者与其他固定设备(如内固定板或螺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 此外,在幼年动物中,克氏针还常被用于修复生长板骨折。由于其对生长板的伤害较小,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动物的生长发育。
以下情形不建议单独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治疗:
  • 首先是负重骨骨折的情况,如股骨或胫骨等承担大量体重的骨骼。由于克氏针可能无法为这些部位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固定设备,如钢板或螺钉,来确保骨折部位得到有效固定。
  • 其次是长段骨折,这类骨折通常涉及较大面积的骨骼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克氏针可能难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可能需要采用其他固定方法,如内固定板或外固定装置,以确保骨折部位的愈合和恢复。
  • 最后,对于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骨折类型,如脊柱骨折,克氏针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固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使用更为复杂的内固定设备来满足骨折部位的高稳定性要求。
PART.04 / 克氏针应用‍
作为内植物使用‍‍
在儿童骨折的治疗中,克氏针因其对骨骺生长影响小、操作简便、可经皮置入等诸多优点,成为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内植物之一。特别是在张力带系统的使用中,克氏针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治疗中,它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实现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的有效结合。
此外,尽管微型钢板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掌指骨骨折的治疗中,克氏针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疗效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图片来源:Temporary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of th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before osteotomy for hallux valgus
作为工具使用‍‍
克氏针在骨科手术中早期主要用于骨牵引术,包括跟骨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尺骨鹰嘴牵引等多种情况。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克氏针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用途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今,它在骨折复位后以及接骨板的临时固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克氏针还可以作为导针使用,便于置入其他内固定物,如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等,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外固定支架使用‍‍
2008年,美国学者Ruland在《J Hand Surg》杂志上报道了一项创新性的应用:利用克氏针制作动态外固定支架,成功治疗了不稳定型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和pilon性损伤。这种方法巧妙运用杠杆原理对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同时允许指间关节早期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这一成果无疑为克氏针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随后,在2014年,《Tech Hand Surg》报道了日本学者Mohamed Adi的一项研究。他对Iselin技术进行了改进,通过闭合复位骨折,经皮穿针并将克氏针在外部锁定,成功应用于Bennett骨折的治疗。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作为髓内钉使用‍‍
经过适当的塑形,克氏针还可以作为抗旋髓内钉来治疗掌骨骨折。西班牙学者Couceiro对比了抗旋髓内克氏针与传统掌骨髓内螺钉的临床疗效,发现二者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这一发现为掌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为骨水泥矿置中的支撑物使用
日本学者Nobuhiro Kaku对克氏针作为支撑物对骨水泥spacer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虽然克氏针不能阻止骨水泥spacer的断裂,但能有效防止其移位,从而避免髋关节的挛缩,并有利于二期手术中骨水泥的取出。这一发现对于提高髋关节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PART.05 / 克氏针用法‍‍
  1. 克氏针的导向作用:克氏针能够紧贴骨表面插入,为后续的钻孔和螺钉置入提供精确的导向,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这一技术常用于骨盆、股骨颈、股骨髁等部位的手术。
  2. 克氏针的阻挡复位功能:当髓内钉位置偏离时,会导致肢体力线异常。此时,利用克氏针阻挡钉技术,可使髓内钉居中,从而有效复位骨折端。
  3. 克氏针的过线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穿针引线是基本操作之一。使用与针头相连的小输液器管套在克氏针上,可以方便地夹入引导线,引导其穿过骨骼,为钢丝或缝合线的捆绑固定提供便利。
  4. 克氏针的牵引技术:对于踝关节内翻的患者,通过采用克氏针单侧牵引技术,可以有效纠正内翻问题。
  5. 克氏针的撬拨技术:U型克氏针在撬拨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利用杠杆原理对侧方移位的骨折端进行撬拨,前提是骨折端需充分牵开,确保无骨性阻挡。
  6. 克氏针的支撑作用:在处理内踝骨折短缩时,U型克氏针能够发挥抗滑和支撑固定的作用,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7. 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对于近节指基底粉碎压缩性骨折,U型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能够有效维持骨折的高度,促进骨折愈合。
  8. 克氏针的阻挡作用:在处理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型的锤状指时,克氏针的阻挡作用能够将末节基底背侧的骨折块复位并卡压固定,确保骨折端的稳定。
  9. 改良版石墨法:这一技术利用克氏针的弹性原理,巧妙地将远位指间关节背伸,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10. 克氏针钩固定技术: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采用两枚克氏针钩进行固定,并通过胫骨结节处的门形钉压住克氏针尾,实现稳定固定。
  11. 克氏针钢丝缝合技术:此技术通过将克氏针插入双侧皮缘的真皮层内,并使用钢丝经克氏针缝合,分散皮缘的牵引拉力,增强创面愈合能力。
  12. 克氏针皮肤牵张术:该技术利用克氏针穿入双侧皮缘内组成菱形,结合手套橡皮条进行弹性牵引,逐步闭合创面。
  13. 减张固定技术:在撕脱骨折愈合过程中,过大的张力可能导致固定失败和骨折移位。通过克氏针的减张固定,可以减小骨折端的牵位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14. 克氏针内铰链技术:对于外翻型后外侧旋转不稳的损伤,当外侧副韧带尺侧束一期修复后仍不稳定时,可运用克氏针内铰链技术增加稳定性。
  15. 克氏针牵引防治足下垂:小腿骨折外伤后易发生足下垂,采用克氏针与手套皮的弹性牵引技术可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
  16. U型钉固定细小的骨折块:对于某些特殊位置的关节面骨折块,U型克氏针能够像钉书钉一样将两个骨折块紧密固定在一起,不仅固定牢固,还能将突出的骨折块压迫后复位。

本文链接:https://www.yunguke.com/paiming/20.html

脊柱骨科医院排名洛阳骨科医院排名北京的骨科医院排名治疗骨科医院排名小儿骨科医院全国排名医院骨科排名厦门骨科排名第一的医院山东骨科最好的医院排名武汉医院骨科排名河南骨科医院排名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